1、建堆
把稻草等秸稈類或棉籽殼浸透水,預濕后,與米糠、木屑、畜禽糞等原輔資料充分拌和建堆。料堆上寬80—90厘米。
2、翻堆
預堆時刻大約7天左右,料溫上升至70—75℃左右就應該進行翻堆。翻堆時在培養料中參加硫酸銨或尿素,在微生物的協助下,經過發酵變成姬松茸可使用的氮源。在預堆期間,料堆中層發酵較好,料溫較高,但四周的培養料沒有充分發酵。翻堆時要充分翻拌,把中層培養料翻放在外周,把外周培養料堆到料堆中心。
5天后進行第2次翻堆,再按4天、4天、3天的間隔時刻進行翻堆(共翻堆5次,發酵時刻23—25天)。為了使料堆內外發酵均勻,翻堆時應把中心的培養料翻堆在外,把外層的培養料堆到中心。發酵后培養料變成棕褐色,手拉纖維簡單拉斷,發酵就完成了。堆制發酵后培養料的含水量大約為60~75%。pH值偏高或偏低時,可用過磷酸鈣或消石灰進行調節。為了制造均勻、徹底老練、高質量的培養料,翻堆是很重要的工序,不能大意。
3、進料鋪床
姬松茸室內、室外均可栽培。室內栽培姬松茸時可搭架床4—6層,也可以使用空曠的蘑菇房、架床,將徹底老練的培養料均勻地、不松不緊地鋪菇床,厚度20厘米為宜。培養料上床后,進行“二次發酵”,即將菇房的出入口、通風口封閉,把菇房的溫度升高到55—60℃,堅持2天左右,待料溫降到25℃時再耕種。戶外栽培姬松茸在蔭棚下進行,畦寬1.3米,長任意。蔭棚高度2—2.3米,棚頂和四周用草簾、遮陽網遮蔭,(要求四陽四陰),畦床整成龜背形,中心比四周略高,并開好排水溝。如果姬松茸在山地栽培,還要開防洪溝。畦床表面用化學農藥噴灑,殺滅害蟲。再將徹底老練的培養料鋪入畦床上面,厚度一般為20—25厘米(按干料計算,每平方米約需16—20千克培養料)。